close

主講/錢永鎮(高中教師)

整理/謝蕙蒙(本文為泰山文化基金會 親職講座摘錄)


 



我在學校教授「生命教育」,有一天,我的孩子問我:「爸爸,什麼是生命呢?」我卻愣住了,不知道要怎麼說起,我說:「生命就是每一天的生活,你要讓自己活得更好!」他說:「我本來就很好呀!即使有時心情不好,但也不會太糟!」慢慢的我發現跟孩子談「生命」,還不如跟他談「一天」,因為人的一天,就好像生命的縮影,一天的生命品質如何,也就可以代表你這輩子要怎麼過。這就是我一直想教給學生和孩子的事情。

一天的生活,要從「睡眠」開始說起,因為對國中、小學的孩子來說,睡眠好,考試的成績才會好,孩子在沉睡中,腦子會將當天所見所聞自動整理、歸檔,就像圖書館一樣,這樣所學到的東西才會深深印在腦海中,記憶力才是既深且長的,反之,如果睡不好,他的腦袋瓜必定亂七八糟的,無法很快記起自己所學過的東西。

 

睡眠品質,關係生長和腦力發育

 

那麼,我們怎麼知道孩子們睡得好嗎?在學校午休時,常會看到很多人睡到不顧形象,醒來發現口水一灘,雖然有點不好意思,但精神卻特別好,為什麼呢?這就是因為他們睡得很熟,而人在沉睡時,身體會分泌一種生長激素,刺激身高和生理發育,尤其是國中階段,升學壓力很大,更要注意睡眠品質的問題,可別因為睡不好,造成記憶力衰退和長不高。

有些家長問,怎樣檢視孩子睡得好不好?是不是睡眠時間愈長愈好呢?那可不一定喔!據生理學家研究,每個人所需要的睡眠時間長短不一,平均是六到八小時,但也有人睡得比較少,似乎只要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一上床就沉沉睡去,即使時間稍短一些也沒有關係。

第二種檢視孩子睡眠是否充足的方法,是看他早上起床的樣子。如果他每天起床都要人家叫,又親又哄的拖上老半天才肯起床,這是「被動型」的孩子。還有一種是時間一到,自己就會起床了,這是「規律型」的孩子,但他們並不是一出生就擁有這種自動自發的規律性,而是漸進式的自我鍛練,譬如剛開始需要父母督促他準時上床睡覺、定時起床作息,慢慢的就可以利用鬧鐘來叫他們起床。

如果少了前面的要件──充足的休息和良好的睡眠品質,光靠軟硬兼施,希望孩子一聽到鬧鐘就能自動起床,實在不太可能,因為很多人聽到鬧鐘大作,第一個反應就是「啪」地一聲關掉鬧鈴,繼續多賴一下床,不是嗎?由此可見,「規律性高」的孩子,都是靠後天慢慢培養的,關鍵就在孩子小的時候父母的教養方式。

 

有事父母代勞,容易助長孩子依賴性

 

孩子一出生,最先要培養的是信任。信任媽媽會餵奶、保護他、跟他玩……,也信任自己能接受媽媽的愛與別人的關懷。其次則是自主性的訓練。

「規律性高」的孩子,晚上睡覺、白天起床的時間都很有規律,睡眠品質也最好,一點都不需要父母操心。「自己的事自己做」,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管教原則,比如自己吃的飯自己煮,也許孩子現在的能力還不夠,但至少可要求他們自己的碗自己洗,自己的鞋子自己穿,自己的手帕自己洗……,隨著年齡增長,漸漸增加他的自主性範圍,這是培養責任感很重要的一環。

可是,現在的爸媽都會說:「你只要把書念好,其他的我來幫你做。」結果你就變成「孝順兒女」的標準父母,這種孝子型父母不但剝奪了孩子的成長,也會助長他們的依賴性。

我的孩子唸低年級時,有一次因為起床晚了,上學遲到,結果竟然罵我:「都是你們不叫我,害我遲到!我早就說過好幾遍,早上一定要叫我起床呀!」口氣還很兇呢!當時我聽了就覺得奇怪,明明是孩子自己不起床,怎麼變成是父母害他的呢?如果父母未警覺到這一點,將來孩子要怪的事情會越來越多,像上課忘了帶東西,怪父母沒幫他整理書包等等,如此繼續衍生下去,你會發現孩子的自主性正一點一滴地在消失中。

孩子的「自主性」一旦被抹煞掉,下一個影響就是「自動性」的消失。現在的老師最擔心的就是學生太被動,不說就不做,為什麼呢?因為孩子從小就被爸爸媽媽限制住,這個不准碰、那個不能摸,不能隨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這會使孩子在知識的追求上,漸漸喪失自動自發的精神。

 

信任孩子,鼓勵他從小自動自發

 

每個孩子在成長階段有一段時間都會喜歡問:「為什麼?」譬如我家老二有一次問:「爸爸,為什麼麵條煮好時會那麼燙?」我說:「當然會燙,因為麵是用熱水燙熟的呀!」他又問:「那麵為什麼要用熱水燙呢?」他就這樣一直問,問到我很生氣說:「吃麵就吃麵,有什麼好問的!」其實是因為我們被問得很煩,到後來發現自己也不太能回答,乾脆就叫他閉嘴、不准問了。

通常這種自動性的探索,對孩子日後求學問的態度會有很大的影響,如果他好奇時,一再碰到父母或師長禁止和限制,將會使他慢慢降低自動自發及興趣,以致在求學時碰到問題,不會自己設法去解決。

因此,許多教育心理的書都會告訴家長該對孩子這樣說:「對喔!我們來研究一下,為什麼會這樣子?」把問題丟回給孩子思考,或是說:「我們一起來查查看,哪些書上有寫這個。」跟孩子一起去探索。可是,現代父母一來沒有那麼多時間,二來家裡從來不買書,根本無從滿足孩子,解決他生活中的種種好奇心,久而久之,便變得既被動又依賴性重。

這種自動性和自主性的性格,不是一兩天就可以養成的,而是要從小就教好,怎麼教呢?就是要「信任孩子」,相信孩子可以自己做,同時也要多鼓勵他做好自己的事;其次則是要讓孩子養成「勤勞」的好習慣,小自早睡早起,自己洗臉梳頭,大到簡單的家事分配,都能讓他體會到持之以恆的生活態度,這就是認真看待生命的第一步!

這些看似與「起床」的動作無關,其實卻是大有關係的。只要你細心觀察孩子睡醒以後,從起床穿衣、刷牙到梳洗完畢,他的動作是慢吞吞的,還是速戰速決的,就可以了解孩子的生活習慣如何。如果他洗個臉要花二十分鐘,你能期待他能時時表現出「精神奕奕」的樣子嗎?不要說是你,連他自己都不會相信的。

所以不妨注意一下,孩子平日梳洗要花多少時間?他的動作是快還是慢?如何在這些小地方上,提醒孩子自我管理,建立一定的生活步調,才能幫助他有效率又愉快地度過一天,這是父母親最重要的功課。

  

正面思考,培養樂觀向上精神

 

如果家有國中以下的孩子,千萬不要讓他自己坐在那裡想讀書計劃,而應該陪他先做幾題以後,再跟他討論接下來要怎麼做?除非這個孩子比較成熟,有把握自己訂讀書計劃,否則我建議老師先給一個讀書建議單,讓孩子按部就班進行,到某一程度以後才放手讓他自己去規劃時間。

這種生活的節奏感要「快」,才會產生「能力滿足感」,讓他感覺到一天過得很有精神。台大有位柯教授說:「早上起床跟自己講話,如果習慣說的是好話,就是一輩子的好習慣;但是如果是不太好的話,那麼這一天可能就毀了一半了。」譬如孩子一起床就跟自己說:「我今天會很努力、有收穫。」大大好過一起床就說:「完了,今天怎麼會是陰天?」這在心理學上叫做「自我應驗」。所以爸媽要示範給孩子看,不要一起床就抱怨,或用表情告訴孩子,今天一定會過得很糟糕。

我每天早上起床就提醒孩子說:「起床時,我們要很努力的對自己說,今天我一定會很認真投入、有收穫!」久而久之必然會對孩子產生正面的影響。在日本還有一個很好玩的風氣是,如果家中有人要聯考,爸媽就會帶著全家人跑到公寓頂樓,頭上綁著「必勝」彩帶,大聲叫出:「xxx必勝!」聽說這樣對孩子的信心、士氣,有很大的鼓舞作用呢!

最後我要特別強調,除了生活節奏加快、多用正向思考、自我激勵之外,還有一種可以讓孩子培養好心情的方法,像吃早餐時放一段旋律輕快、柔和的音樂,或是鼓勵孩子走路去上學,藉大跨步的走路,增進體內新陳代謝和氧氣的吸收,心境自然平和而愉快。

教導孩子「認真過生命中的每一天」,除了要培養好的生命態度與好習慣,還要讓孩子對未來有一些幻想和希望,陪孩子朝自己的志趣和希望目標走去。因為每個孩子的成長速度不一樣,你不能硬性規定他一定要唸普通高中、考大學,而應順著孩子的特質發展,他要怎麼轉,你就陪他怎麼走,才能認認真真過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妹妹 的頭像
    妹妹

    HS的部落格

    妹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