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胸腔外科
前言
自民國七十一年起,癌症已成為國內十大死因排名的第一位。根據民國八十九年衛生署的報告,該年因食道癌死亡的人數為890人,已居癌症死因的第十一位,其中又以男性居多,佔了817人,讓食道癌高居男性癌症死因的第六位。與其他各種癌症相比,食道癌的發生年齡較遲,平均約在60歲左右
食道的構造及功能
食道位於胸腔內,是一個連接喉嚨及胃的中空管狀的肌肉結構,是食物由口腔通往胃的必經之道,位在氣管和脊椎的中間。食道的長度約為25公分 。食道的黏膜由鱗狀上皮細胞、結締組織及黏膜肌層所構成。食道的括約肌分為上食道括約肌及下括約肌,可防止食物由胃逆流回口腔。吞嚥食物時,食道壁的肌肉會收縮,可將食物推向胃部,而食道壁的腺體可分泌黏液,潤滑食道使食團順利通過。很多與食道有關的疾病皆因食物或飲食吞嚥時發生困難才引起病人的注意,食道癌亦是如此。
食道癌的起因及高危險因子
食道惡性腫瘤發生的原因,目前仍無定論,已知可能罹患的原因如下: 性別:男性的發生率高於女性。
年齡:平均為六十歲左右。
食物及環境因素方面 : 嗜食刺激性或醃製的食物者﹔蔬菜水果及維他命A、C的攝取不足, 少量元素鋅的缺乏,高梁、玉米、以及茶葉中的鞣酸(Tannin),也被列為與食道癌有關的物質。近些年來,中國大陸發現含有霉菌的食物是致癌原因之一。而飲水及食物中含有過量的亞硝基胺(Nitrosamine), 已經在實驗上證實會增加食道癌發生的危險性。某些地區蛋白質、青菜、水果的供給量不足,都被視為食道癌的誘因。
遺傳或家族史方面 : 並無明顯的關聯性。
抽煙喝酒:根據統計抽煙及酗酒者發生食道癌的比率較不抽煙喝酒者高
慢性逆流性食道炎(reflux esophagitis)和Barrett氏食道患者:逆流性食道炎的患者因胃的內容物逆流到食道,而造成食道鱗狀上皮細胞被柱狀上皮所取代這即是Barrett食道。在逆流物的長期刺激下,使食道細胞演變為食道癌。
頭頸癌病人在食道癌症的危險性也會增加 : 據統計,頭頸癌病人所發生的繼發性原發癌症中,有三分之一發生在食道。
人類乳頭瘤病毒的DNA和食道癌有關連 : 在大陸有50%的食道癌病人身上可發現上述病毒。
食道癌的症狀
食道癌在發生初期可能毫無自覺症狀。其症狀常是在腫瘤漸漸長大,妨礙了食道運輸功能時才發生。起初是覺得胸骨的悶感,進而酸痛;但絕大多數的病人,第一個症狀則是吞嚥食物覺得不易下嚥。等到腫瘤再長大時,先是不能吃乾飯,繼而稀飯也難嚥,後來連牛奶也喝不下去。
若食道被腫瘤完全阻塞,每天口腔所分泌的唾液會積聚在腫瘤上方的食道內,積液上翻,病人必需將此積液吐出來。有時積液被吸入氣管會引起咳嗽,在夜晚常使病人因咳嗽而無法安眠。在腫瘤繼續長大,向前侵犯到氣管或支氣管時,可產生氣管食道瘺管;此時病人在進食時,會將食物吸入氣管,引起劇烈咳嗽;尤其在進食流質或喝水時更易引起咳嗽。時間一久,吸入性肺炎則無法避免。接著發高燒,終因敗血症致死。
若腫瘤侵犯到鄰近的大動脈時,使大動脈破裂而大出血,這也是食道癌常見的致命原因之一。當腫瘤擴展至胸腔後壁,侵犯到肋間神經時,病人常會有無法忍受的胸痛。橫隔膜的麻痺及聲音嘶啞,則是腫瘤或淋巴腺轉移侵犯到橫膈神經或喉神經的返迴枝。胸腔積水是腫瘤侵犯到胸膜腔所引起,也是食道癌晚期常見的一種現象。由於食道阻塞,病人進食困難,營養自然不夠,於是身體衰弱,體重減輕,是必然現象。
若腫瘤有轉移時,則會發生轉移部位各種不同的症狀;如在頸部有淋巴腺的腫脹與疼痛;轉移至肝,會有黃膽及肝功能不良的症狀;轉移至肺會發生呼吸道的症狀,如咳嗽,甚至呼吸困難;轉移至腦部時,則有頭痛及其他腦神經的症狀;骨頭痛也是食道癌轉移至骨的常見症狀;如脊椎骨、肋骨及四肢骨等,在臨床上常有發生。
食道癌的檢查與診斷
早期的食道癌,身體檢查是看不出有什麼異樣的。在病人到醫院求診時,約有90%以上是因吞嚥問題而來。只有極少數的病人是作例行身體檢查,或作其他疾病檢查時,而發現食道癌。身體檢查只有在已有腫瘤轉移時,才能有所發現;如頸部淋巴腺的腫大,肝臟腫大及壓痛等;消瘦、失水、及臉部蒼白是病情嚴重的表徵。在腫瘤上方的食道中,常蓄集食物因發酵而放出惡臭,此亦為食道癌病人的一個特徵。
臨床上食道癌的診斷無大困難,只要在病人主訴有吞嚥問題時,經由胃鏡作切片檢查,便可確定診斷。
食道癌的鑑別診斷
診斷食道癌必須與其他良性症狀加以區別,如賁門弛張不全,食道靜脈瘤、受傷後(如化學物灼傷)瘢痕收縮、食道憩室等相鑑別。大部分的食道腫瘤皆為惡性,良性的食道腫瘤雖有,但較少。
食道癌的治療
當確定診斷,做完癌症分期的檢查後,面臨的即是選擇治療的方式,決定治療的計畫。在選擇治療時必須考慮的因素包括病人的健康狀態,癌症的期別,及病人與家屬的接受配合度。治療的主力不外以下三種方式:外科手術、放射療法與化學療法。
一 手術
在病灶尚局限於食道而無其他器官被侵犯或轉移,病人一般情況許可時,則可施以手術切除治療。
食道切除術主要用於較早期、癌症散佈不廣的病人,將受癌細胞浸潤食道割除,靠近食道的淋巴結也一併被切除。對食道較下端的病灶,包括食道腺癌,此時手術就須要切除胃(賁門)的一部份。
手術的另一優點是解決吞嚥困難較有效的方法,超過80%有吞嚥困難都得以改善,且手術後大多數病患營養狀況都得以改善。
依照國內外較具規模的醫院報告,手術後到出院前之死亡率約5-10%之間。一般而言,手術耗時約為七個小時(不包含麻醉及消毒準備之時間),流血約為五百c.c.以內,通常不須輸血。手術後須轉加護病房約2-5天。如一切恢復順利,約在術後第九天進食,第十二至十四天出院。病理報告將於七天後發出。病理標本將保存並提供醫學研究用途。而手術後可能發生之併發症如下:肺部擴張不全,肺炎, 敗血症, 暫時性心律不整, 聲音沙啞, 頸部食道胃吻合處癒合不良, 頸部食道胃吻合處狹窄, 膽汁鬱積引起暫時性黃疸, 傷口疼痛/感染, 胃排空遲緩等。大多數病人進食後,仍須約1-2個月的飲食適應與調整期。
二 同步放射化學治療
對於大多數的病人, 腫瘤大都比較大,但如果沒有遠端轉移,在這种情況下新的治療策略是同步放射化學藥物治療,所謂同步放射化學藥物治療,就是在做放射治療的同時也給予化學治療,利用化學治療增強放射治療的效果。可以手術前先行作輔助性的治療以縮小病灶,也可以手術後輔助性的給予,以預防復發,甚至單用同步放射化學治療而不手術,也有相當程度的控制率。同步放射化學治療效果優於單獨使用化學療法或放射治療,已被証實,且被各家醫學中心所接受。
常見的副作用在化學治療方面因藥物及劑量不同而異‧常見者為骨髓抑制產生之白血球數量、免疫力降低、發燒,胃腸道不適如噁心、嘔吐、腹瀉等。放射線治療引起之副作用常見者為放射性食道炎、放射性肺炎、放射性皮膚炎、放射性食道炎、延遲性食道狹窄/穿孔等。
三 多重療法--同步放射化學藥物治療再加以手術切除腫瘤
鑑於多數病人在就醫時腫瘤大多非早期,單純使用各式療法治療效果皆不甚理想。因此本院對於中晚期疾病未合併遠端轉移且身體機能尚佳之病人,建議施行多重療法,即同步放射化學藥物治療再加以手術切除腫瘤。根據醫學文獻報告,此種療法可增進食道癌根除性切除率,降低局部復發率,及延長無病存活率;唯手術之死亡率及併發症較高。
食道癌病人的飲食:
由於食道癌的病人多半合併食道阻塞,胃腸道營養受到大幅影響。因此,化療放療期間營養的支持格外重要。當病人出現哽噎感時,不要強行吞嚥,在哽噎嚴重時應選擇溫和的流食或半流食為好。
對於食道完全阻塞的病患,可考慮以胃造口或空腸造口進行胃腸灌食之營養支持,或甚至使用全靜脈注射營養支持法。足夠的營養支持可提供病人化療放療期間有更佳的治療耐受性。
結論
食道癌是一種中國人常見的癌症之一。由於食道癌存活率甚低,國人唯有遠離菸、酒、檳榔,並儘量少吃刺激性食物,以免屆時飽受食不下嚥及生命健康的威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