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殷偉賢主任(心臟血管內科)

  每逢「母親節」、「父親節」或「重陽節」,常可以看到坊間健檢中心大力鼓吹「關心長輩及家人的健康」,就是建議每個人定期健檢。特別是生命之源的心臟,四十歲以後最好每年都有一次完整的檢查。然而心肌梗塞、心律不整、冠狀動脈硬化、心臟瓣膜閉鎖不全等心血管疾病,真的能經由一般健檢找出病源嗎?一般健檢對提早發現心臟病,又究竟有多少助益呢?

心臟健檢專科性高

  不論是醫學中心,乃至於坊間健診中心力推的一般性健檢(通常包含抽血檢驗、靜態心電圖、胸部X光檢查),在心臟醫學專家眼中來看,對其能否真正「逮住」心臟疾病都相當存疑。因此心臟疾病的檢查通常都是一般健檢中最弱的一環,仍有待改進和加強。

  以醫師認為較能夠具體偵測出心臟缺氧的跑步(運動)心電圖為例,所花費的時間約十五至二十分鐘,醫院必需安排一位醫師、一名技術員陪同測試。至於傳統的靜態心電圖,除非剛好在心電圖貼片黏妥記錄的那十秒內發生心電圖異常才測得到,否則根本查不出來!因此平時沒有症狀的一般大眾,很難透過靜態心電圖篩檢出心臟病。

  美國每年有一百四十萬人發生無預警的急性心臟病,佔三十五歲以上人口(約一億四千萬人)的1%。即使每位都接受例如心導管等侵入性的檢查,也難以百分之百防範。

凝血功能及發炎指數牽動梗塞情況

  一般血管狹窄要超過70%才會有症狀,但許多出事機會很大的血管,本身並沒有塞得很嚴重,也許只塞50~60%。然而一旦堵塞部位血管內皮表面出現裂傷,身體為修補傷口會形成血塊,這個血塊剛好卡住了殘餘的管腔,就會造成急性心臟病發作。此外,有些人血液比較容易凝固,即使是小傷口,也會形成大血塊將血管堵住,所以完整的心血管檢查,一定要檢測凝血功能。還有,某些疾病容易在心臟內形成血塊,如心房顫動、風濕性心臟病、心肌病變、二尖瓣狹窄等,這些病人即使冠狀動脈良好,但不幸血塊掉落卡在血管中,也會心肌梗塞。

  因此專家建議,心臟功能檢查至少要做凝血功能、發炎指數、跑步心電圖,以及心臟超音波檢查。之所以要測發炎指數,主要是因為血管硬化是一種慢性發炎的疾病,發炎程度高的血管,動脈硬化斑塊較易破裂,造成血管內皮裂傷。發炎指數檢測可在傳統的危險因子之外,多找出一些血管容易硬化或心臟病發作的人。這麼多年來,各種心血管疾病檢驗技術中,真正有進展的,只有顯示體內發炎狀況的CRP(C-反應蛋白試驗)。過去認為CRP每公升在十毫克以下都是正常的,但現在發現,CRP在三毫克以上的人,外表看似正常,但其未來十年發生心血管病變的機會,比一毫克以下的人高很多倍。

  篩檢出心血管有多少程度的病變,比評估長期風險,更切合民眾的需要,可是傳統健檢大都是中長期五至十年的風險評估,只能告訴病患說十年以後會怎麼樣,但明天會怎麼樣就不知道了。

  如果想讓健診報告確實反映出目前心臟血管的健康狀況,那麼,在種類繁多的各項健診項目中,運動心電圖不失為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心臟健診方法,且應作腳踏車式或跑步機式的,整體的運動量才夠。另外,心臟超音波也應該包含在健檢裡,才能檢查出心臟的構造、肌肉厚度、瓣膜好壞、心臟是否擴大、功能是否正常等。每天都會心悸、心臟不舒服的人,值得花錢做二十四小時心電圖,但一般人則沒有必要,因為例行做二十四小時心電圖記錄偵測到陣發性心律不整的機率僅有百分之二十,無法保證沒測到就是沒事,所以做例行檢查的價值不高。

  至於核子掃描由於一次檢查費用要七千至八千元,還要打放射性同位素,一般很少附在成套的健檢中(為外加檢查品項),但是對那些無法跑步的高危險群病人,核子掃描可以取代運動心電圖。

電腦斷層檢查未來發展大

  現在最好的電腦斷層掃描,一秒鐘約可照十六張影像,且需用藥物將病人的心跳速度控制在六十跳左右,「很不方便,且有一點風險」。但大約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就會有每秒鐘六十四張影像的機器出來,受檢者的心跳即使到八十跳,只要沒有很嚴重的心律不整,都可以用這個方法檢查。未來超高速電腦斷層檢查,極有可能逐漸取代心導管檢查。因為傳統的心導管檢查有些風險,加上X光輻射暴露劑量很大,電腦斷層掃描與之相比,雖也有較少量的X光輻射,但未來若輻射量能大幅降低,影像品質能再提昇,對一些症狀模稜兩可或完全沒有症狀的中高危險群而言,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檢查方式。由於電腦斷層檢查可以直接看到動脈管腔、評估硬化狹窄程度,未來的影像效果,甚至可能看出硬化斑塊是否有即將破裂的危險,並有效預期短期心臟病發作的風險。

量身訂做心臟健檢

  健檢是有層次的,應該針對不同的人來量身訂做。許多心血管疾病都是遺傳基因造成的,一般人可先了解家中是否有人因心臟病或腦中風去世,然後再評估風險、驗血糖、測總膽固醇及好壞兩種膽固醇,再加做CRP,如此就可解釋約70%的民眾十年後的風險。若屬低危險群,可以致力改善飲食及生活型態,必要時加上藥物,這樣就夠了。若屬中高危險群,則可以經由醫師建議先做不打顯影劑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看血管的鈣化指數,若指數很高,再視狀況決定是否做超高速電腦斷層的血管攝影。

  對於主管級的高壓力工作族群,可加做心臟超音波、運動心電圖,以及腦血管杜普勒(Doppler)、必要時還可以做鉈201心肌灌注(Thallium 201)。有危險因子者,建議每年做一次;無危險因子年齡在四十歲以下者,建議每二至三年做一次;四十歲以上者,則建議每一至二年做一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妹妹 的頭像
    妹妹

    HS的部落格

    妹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