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韓德彥╱桃園榮民醫院臨床心理師】

據報載,台南一名廿三歲英語補習班女教師,因臉頰雷射除斑手術未臻完美,對他人指指點點十分敏感,再加上工作壓力,日前竟想不開燒炭自殺。母親傷心地表示,女兒從小就追求完美,只能說她與家人緣分已盡。

過去研究發現,「完美主義」傾向與許多心理症狀嚴重度達顯著相關,是導致焦慮、憂鬱,以及自殺的一項重要風險因子。當事情還在進展時,完美主義者經常擔心計畫無法達成,呈現出焦慮症狀;當事情結果確實不如預期時,他們容易陷入憂鬱,甚至出現自殺企圖。

最新一期《諮商心理學刊》(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中的一個前瞻性研究指出:不適當的完美主義,再加上無效的壓力因應,可預測後期的憂鬱程度;此外,不適當的完美主義會與無效的壓力因應,發生彼此影響的交互作用,最後可解釋60%的憂鬱差異程度。

理性情緒治療學派大師愛理思(A. Ellis),曾提出幾項與完美主義有關的非理性想法(見表),經常導致人們焦慮、憂鬱等身心失調問題。

事實上,人世間本來就有太多事情是不完美的,一味追求完美只會讓我們疲於奔命。以前述英語教師的情形來說,她若放掉追求完美容貌的渴望,放掉對手術百分之百成功的要求,放掉非得贏得所有人愛與認可的企圖,放掉沒成就等於沒價值的想法,當這些非理性想法一一去除後,焦慮、憂鬱等身心症狀也一併遠離。

佛家說,我們所處的娑婆世界,是一個堪忍的世界;意思是說,雖然人生不如意事時常八九,生老病死等苦痛在所難免,但再怎麼說,忍一忍總能過得去。可惜,許多人無法參透這個道理,總陷在自己設下的思考迷障之中,無法自拔。

所幸,理性情緒治療學派提供了有效治療方案,讓個案在治療師的引導下,循序漸進去除非理性想法。首先,治療師引導個案思考「事件—想法—結果」間的先後關係,如「臉上有斑這一事件,加上無法容忍瑕疵的想法,才導致憂鬱的身心反應」。

其次,個案必須學會偵測自己未能覺察的非理性想法,如「顏面傷殘者都能走向陽光,面對大眾,我這樣要求完美實在不合理」。最後,治療師還會鼓勵個案用更合理、更健康的想法,減少情緒困擾,如「其實大部分的人根本沒注意到我的斑紋」、「臉上有斑是老天給我的一項考驗,讓我學習克服弱點、超越自我」。

您若發現自己深受完美主義之苦,無法擺脫追求完美的習慣,可以向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尋求幫助,早日學會放自己一馬,生活便能輕鬆許多。
【2006/03/17 聯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妹妹 的頭像
    妹妹

    HS的部落格

    妹妹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